除了当个"计划开关师",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
近几个月来又在炒“智能化”投放概念,让挺多优化师产生了焦虑的情绪,所以我先捋一捋我的思考,顺便帮大家梳理"拥堵的焦虑"情绪"。
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思考:成为“智能化”的驾驭者
媒体凭海量的数据沉淀跟算法能力,确实能降低对中低阶优化师能力的要求的,
例如现在的“托管,批量化投放,自动规划等等功能,以前需要2个人做的工作,可能现在只需要1个,越早专研并熟悉越能占住保住这份工。
第二个问题:除了当个普通的投放,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
日常工作如果我还停留在新建/关停计划,公司没必要支出高额的费用,这种工作的价值请个实习生会更划算。
近4个半月我记录了“买量、承接、留存、变现、召回”等22个策略,流量越来越贵,端外的数据指标怎么优化一直都在缓慢上涨,那我只能动起端内的心思
让进来的流量能尽快的进入APP,找到感兴趣的内容玩下去,减少付费障碍,流失的用户杂么让它重新回来。
本来我打算把每个策略的至少分享一个出来,考虑到保密协议悬在头上,就挑了个不敏感的策略,如果大家有兴趣,买好奶茶随时找我聊(强行暗示,嘻嘻)。
背景:这款是投放注册目标,公司希望成本下来,我砍掉2步注册步骤,转化率上升1%
分析:需要性别/兴趣/电话共3步注册步骤才能进入App,我的投放素材在后台已经打上了方向标签,用户进入产品已经自带画像
行动:取出用户进入APP几个步骤的流量漏斗数据,拉上产品讨论项目的落地页
结果:花了2个月(问就是资源有限)拿掉了2个性别跟兴趣步骤,投放增长的用户转化率提升接近1%,大概算了下,这几个月至少给我司多捞回来了5位数以上的用户
文章最后总结
智能化投放的趋势下,尽快成为“智能化”的驾驭者,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投放策略。
端外因为素材借(chao)鉴(xi)成本低跟投放产品的深度优化的普及,很难形成一个企业的护城河,但是端内稍微一点改动,产品的变现能力就能甩其他竞品几条街,在这个难熬的冬天,就能多苟一点时间。
先交代下背景,别到时有些同学跃跃欲试碰了一鼻子灰,我司每个APP都有一个onwer(虚拟的职位),负责跟各个业务同学对(吵)接(架),只要我们提的需求评估合理,就能介入产品的发展规划里面来。
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提醒大家,投放的同学还能往“项目管理”的这条路走,仅供参考,至于你想选择的路,只要尽力且不后悔就可以了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科学投放